文 / 張鈞揮
內容摘要:在雕塑作品的記錄與傳播中,攝影是重要的媒介,它是通過二維空間來表現三維效果。在這種表現形式的轉換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攝影的技術和藝術規(guī)律才能實現雕塑影像形與意的綜合呈現。在這篇文章中,結合自己曾經拍攝的雕塑攝影案例,從“形的描繪”和“意的呈現”兩個部分來介紹雕塑攝影的關鍵拍攝技法。關鍵詞:形的描繪、意的呈現、構圖、光影、環(huán)境、人物、攝影技巧、攝影后期雕塑是立體藝術,攝影是平面藝術,二者原本沒有緊密的關聯。但是隨著雕塑的大量應用和攝影的廣泛普及,許多優(yōu)秀的雕塑成為攝影的拍攝對象,攝影也成為雕塑作品記錄與傳播的**媒介,在期刊雜志和網絡媒介上,影像幾乎是**可以依賴的參考。如此看來,雕塑與攝影還是有共通之處的,它們同屬于視覺藝術和造型藝術,各自的表現也都要遵循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實現。作為一名攝影師,今天我就聊一聊雕塑攝影。所有的攝影行為基本都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形的描繪和意的呈現。形的描繪重在寫實,展示雕塑外觀形態(tài)的客觀信息,忠實表達雕塑者的設計意圖;意的呈現重在寫意,是攝影師主觀角度的觀察和理解,并結合環(huán)境、人物、光影和攝影的技術技巧來展現雕塑的意境。攝影通過二維空間表現三維效果,這樣的轉換要遵循一定的技術和藝術規(guī)律,才能實現形與意的融合。寫實性是攝影的基本特性,在雕塑攝影中表現為尊重作者的藝術觀點,通過構圖與光影關系描述雕塑的本體特征,即是形。它包括雕塑的外觀形態(tài)、空間結構、材料質感、線條特征、色彩等客觀元素,通過這些來了解一座雕塑的基本情況。對于寫實性拍攝,至少需要從構圖和光線兩個方面入手。 攝影的構圖取決于拍攝的角度、高度和景別,三個條件共同影響了攝影作品的畫面結構。雕塑是具有三維空間形象的藝術形式,在這個立體的造型中一定是有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造型特征的角度,我們稱之為正面。拍攝時首選雕塑作品的正面,就像是我們的證件照,可能并不出彩但是絕不能缺少。同時往往還需要從其他角度進行進行補充拍攝,充分地展示雕塑的形態(tài)。比如陜西寶雞蟠龍雕塑文化主題公園里《秦王加冕》雕塑的拍攝,在正面中軸線的位置,相機正對雕塑主體、底座和銘牌進行拍攝,畫面真實地反映了雕塑的對稱式結構。此時我們也能看出人物的肢體語言并不明確,于是從斜側面補充拍攝,將人物雙手的動態(tài)和昂首挺胸的身體姿態(tài)充分的描繪。在雕塑家藺寶鋼教授創(chuàng)作的陜西延安《圣地光芒—―進步青年奔延安》雕塑群的拍攝中,首先從正面拍攝,全面地展現雕塑群的整體布局,說明銅雕人物與花崗巖浮雕墻和遠處城市建筑之間的空間關系和色彩關系。為了突出革命青年奔赴延安的熱情,我又從背面進行拍攝,這時候才能看到人物的前進方向正是延安寶塔,一遠一近遙相呼應;近距離使用廣角鏡頭拍攝會造成一定的畸變,夸張了近處一組人物“遙指”與“招呼”的體態(tài),傳神地表現了革命青年的激動與熱情。《圣地光芒——進步青年奔延安》雕塑群的正面與背面實景照 攝影:張鈞揮雕塑高度的設計一般是由主題和場所尺度決定的,在攝影中對雕塑的高度進行表現可以通過相機的高度來調節(jié)。一般情況下接近人體高度的機位,拍攝出來的效果就是人眼視角的觀察效果,可以正確反映雕塑的體量。對于高大的雕塑采用仰視角度,對于小體量的雕塑采用平視或者俯視,這樣得到的畫面是比較真實的。但是由于拍攝需求不同,我們也會采用一些不同的高度來進行拍攝。山東鄒城孟子研究院《孟子像》的仰視、平視、俯視實景照 攝影:張鈞揮例如山東鄒城孟子研究院的孟子像,在拍攝中分別采用了仰視、平視和俯視三種不同的高度,所取得的畫面?zhèn)戎鼐蜁兴煌=嚯x拍攝銅像正面體態(tài)的仰視效果,交代雕像與近處水景的視覺關系;遠距離使用長焦鏡頭拍攝接近于平視效果,反映了銅像與背后植物、建筑和護駕山的層次關系和色彩關系;遠距離俯視拍攝,從較高的視角依次展示了景區(qū)主軸線的布局和雕塑的主要位置,表現了雕塑在景區(qū)設計中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在表現雕塑整體形狀造型的同時,也需要刻畫精彩的細節(jié)。通過調節(jié)機位距離和鏡頭焦距產生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五個景別。在雕塑攝影中常用的景別是全景和近景。但是對于重要雕塑作品進行拍攝時,也可以擴大景別的范圍,豐富表現內容。《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近景 攝影:張鈞揮《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特寫實拍照 攝影:張鈞揮在雕塑家藺寶鋼教授創(chuàng)作的延安的大型紅色主題雕塑《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含基座通高3050cm、寬2100cm、深700cm,單人物身高450cm,包含人物形象19位。面對這樣一組體量巨大、內容復雜的雕塑作品,就必須采用多景別、多機位的方法。分別使用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由廣場大環(huán)境到每個人物的表情都要深入細致地拍攝,才能把雕塑整體的構思、線條、筆觸、表情、材質等要素逐步的表現清晰。其中一張近景仰視的照片有幸刊登在《雕塑》雜志2015年第5期封面。《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遠景 攝影:張鈞揮《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中景 攝影:張鈞揮在攝影構圖方面,根據雕塑的造型特點,角度、高度和景別三者結合運用,就能產生豐富的視覺變化,全方位地再現雕塑的造型特征。《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全景 攝影:張鈞揮《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雕塑》雜志2015年第5期封面 攝影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是光,光是描繪雕塑造型特征的直接手段。對于雕塑這種強調空間感和立體感的拍攝對象,主光一般都要采用前側光和側光的光位,輔光多以補充暗部照明為基本原則。攝影用光涉及到光位、光比、光質3個主要條件,具體運用更多情況下是要根據雕塑的材質來布置。(1)表面粗糙不透光材質:石雕、木雕、沙雕、玻璃鋼等在前側光至側光范圍布置主光,與相機鏡頭光軸成45°至90°角,在主光反向布置輔光。主光宜采用硬光,利于刻畫雕塑表面細微質感;輔光應該采用大面積的柔光,與主光的光比約為1:4~1:8之間,主要作用是對暗部的細節(jié)進行補充照明。《文治·統(tǒng)一文明雕塑》局部 攝影:張鈞揮如西安秦漢新城大秦文明園的《文治·統(tǒng)一文明雕塑》為石質浮雕。拍攝時選擇中午頂光,其效果與側光類似。這樣的光效下,浮雕的立體感更強,雕塑表面不同的處理手法而產生的粗礪與光滑的質感對比更加明顯,作者的設計意圖也更加明確地展示了出來。(2)表面光滑不透光材質:金屬、瓷質、鎏金、拋光木質等在前側光左右布置主光,與相機光軸成20°至60°角,在主光反向布置輔光。主光宜采用大面積柔光,利于表現雕塑表面的質感和色彩。輔光應該采用大面積的柔光,例如用反光板反光。輔光與主光的光比為1:1~1:4之間,主要作用是對暗部的細節(jié)進行補充照明,減小雕塑整體反差。《仕女頭像》1985、《石魯頭像》1984 攝影:張鈞揮如雕塑家馬改戶教授的木雕作品《石魯頭像》和《仕女頭像》。因人物面部微微轉向右側,拍攝時主光就采用右側高位前側光,使用的是光質柔和、照明范圍較大的柔光箱,豐富地刻畫了人物面部的線條細節(jié),并突出拋光的木材質感;輔光使用泛光燈從人物左后方補光,以勾勒雕塑左側暗部的造型和層次;在人物正面靠近相機的位置使用大面積反光板補光,補充人物正面暗部的眼睛、嘴部、臉頰、下巴等部位的影調細節(jié)層次。此作品刊登于2006年出版的《馬改戶、時宜雕塑作品集》。主要布燈方法與光滑表面材質類似。但要注意的是需要用逆光、側逆光等透射光為修飾光,刻畫材質的透明質感。修飾光用較硬的窄光,比如用束光桶、蜂巢等配件控制燈光面積。如下面的玉雕系列(局部)。使用柔光箱為主光,從前側角度塑造玉器的整體造型和主要細節(jié)紋理;使用聚光桶從側逆角度補光,勾勒雕塑暗部的造型和層次,同時刻畫玉石半透明的質感。拍攝公共空間里的雕塑作品,光線比較受限制。對于體量較小的雕塑作品,可以利用便攜的LED燈和折疊反光板結合現場燈光來進行補充照明;對于大體量、室外安置的雕塑作品,就要根據雕塑的方向和四季陽光的移動規(guī)律來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拍攝,也要選擇天氣并結合后期處理來控制光效。比如多云、陰天的陽光類似于柔光、小光比光照效果;晴天的陽光就類似于硬光、大光比的光照效果。同時我們也要根據雕塑的具體情況利用不同的光影來表現其特征。如坐落于西安秦漢新城大秦文明園的《鏵犁》和《金戈》,作者是**雕塑家劉藝杰。雕塑采用不銹鋼和紫銅材質,以鏵犁和金戈組合表現秦朝“耕戰(zhàn)”立國的主題。在拍攝時根據陽光的角度調整機位,突出金屬反光特點,以強調金屬質感;同時調整視角和構圖,強調雕塑內部的組合結構特征,用以刻畫奇特的雕塑手法。1987年落成,雕塑家馬改戶教授的群雕作品《絲綢之路》是西安**座大型城市雕塑。整組作品總長500cm,采用紅色花崗巖雕刻。拍攝于2005年8月,當年使用膠片相機拍攝全景照片時困難重重,最后只能局部拍攝,掃描底片后期拼合。但是對于這種粗糙的石質,夏日陽光的表現力猶如刻刀般細致而有力。這幅局部照拍攝于下午6點左右,角度略低、色彩溫暖的夕陽對紅色花崗巖的渲染很是合適。雕塑是由具體的物質構成的,但其容納的藝術精神是無形的;攝影是客觀的,但掌握相機的人是主觀的,進而結合產生了藝術性,在攝影中表現為寫意,是以雕塑源探索其蘊含的精神外延的攝影行為。寫意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通過光影、構圖,乃至攝影技巧來實現。城市雕塑需要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并起到界定、提領、美化周圍場所的作用。雕塑與場所環(huán)境具有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拍攝時適當地表現雕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有助于烘托雕塑的藝術風格和人文精神、展現雕塑者的設計理念,可以激發(fā)觀眾對于雕塑的理解與共鳴。西安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的石雕佛像,3個人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拍攝,通過正面、側面、長焦鏡頭和廣角鏡頭充分展示了佛像與環(huán)境不同的組合關系,從客觀到主觀、從寫實到寫意層層遞進。人可以是觀眾,也可以是雕塑者本人,人是雕塑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攝影師思想及情感的表達途徑之一。在雕塑攝影中加入人物,就建立了人與雕塑間的聯系,更有利于表現雕塑的文化背景、時代背景、使用場景等。李鑫攝影作品《諸相非相》,拍攝于上海博物館的古代造像展。在博物館黑白分明的光效下,觀眾與雕像之間的光影造型構成了奇妙的組合,暗示了現代人與古像之間潛在延續(xù)千年的精神嫡脈。**雕塑家劉藝杰的大型石雕《女媧》坐落于潼關古城。攝影師抓拍到了一名中年女性正在雕像的注視下盛裝舞蹈的場景,仔細一看她對著手機正在直播,所以攝影作品取名《直播舞者》,并入選第七屆絲路國際影像博覽會。從攝影的角度來說,照片表現了當下網絡時代自媒體的普及程度,是一幅優(yōu)秀的紀實照片;從雕塑的角度來說,這個場景又說明了《女媧》雕塑已經是標志性景點,成為人們網絡社交的“打卡”地。雕塑與攝影在這里實現了雙贏。構圖方式的綜合運用可以產生多種視覺效果,拍攝手法要根據雕塑的具體情況來分析決定。比如西安秦漢新城大秦文明園的大型銅雕《秦人的步伐》,是雕塑家任軍的作品,最高2210cm,全長35600cm。對于這樣大體量的雕塑作品,單一的拍攝視角很難表現完全。首先是正面仰視角度拍攝的對稱式構圖,體現了游客進入景區(qū)的**視角,自然會被雕塑的體量所震撼。但是對于攝影師來說這個角度稍顯片面,需要表現雕塑的整體與環(huán)境,于是產生了俯視角度的照片。在這個視角下,展現了歷代秦國領袖前赴后繼的大步邁向統(tǒng)一大業(yè)的目標,充分體現了建立偉業(yè)的不易。側面平視角度,采用雕塑人像的肩高位置從后向前拍攝,近景的帝王身著冕袍,身體前傾、大步流星、衣帶飄飄的動態(tài)生動有力,與近處地面的游客產生巨大反差。采用多種視角進行組合拍攝,能夠全面充分的表現雕塑的整體特征、細節(jié)質感和環(huán)境關系。光線可以渲染氣氛和表達情感,通過光線的色溫、造型、影調明暗的組合變化,可以營造奇妙的光影關系和濃郁的環(huán)境氣氛,給觀眾強烈的心理映射。古建筑中的照壁和門楣上的字與吉祥圖案,屬于浮雕類型。選擇下午太陽角度比較低時形成的側光,使樹木的影子投射在墻面上,營造出幽深靜宜的氛圍。袁雅楠拍攝的人像雕塑,選擇夕陽下絢麗的天空為背景,烘托出了熱烈動人的情緒。在現代數字攝影中,后期處理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所有的攝影技巧都要通過恰當的后期處理來實現。藺寶鋼教授設計制作的河南靈寶市函谷的老子銅像高2800cm,拍攝時陽光很強,原始圖片反差極大,亮部反光強、暗部過暗,五官細節(jié)看不清楚。這樣的體量肯定是無法人為補光的,只能通過后期處理的方式調整明暗反差,保證整體明暗關系恰當。成片有幸作為封面刊登于《雕塑》雜志2012年第6期。一百多年來,攝影由最初“再現”的記錄,到具有表現萌芽的“敘事”,再到20世紀中期的表現主義手法,至今多元化的表現與精神反思,一經產生它就始終伴隨著主觀與客觀、敘述與內省、技術與藝術的糾纏。雕塑攝影所呈現的也是一種對觀看的引導,是有主觀傾向的真實。攝影的光敏性特征使我們相信看到的影像就是真實的,它通過在場的“真實性”令觀眾信服。但手持相機的是人,有人就有主觀態(tài)度。當雕塑影像在另一個時空展示時,雕塑、攝影與觀眾合力完成了一次視覺重構,這塑造了我們的審美,甚至導致真實的觀看有時反而變得寡淡。雕塑居于社會活動場所,展示了文化和藝術的最高水準、標志了社會歷史文化、表達了主流精神內涵。攝影延伸了人們的視覺、引領了人們的感知、傳播了人們的評價,加速和擴大了雕塑的傳播速度與范圍。雕塑與攝影各自以其無可替代的特性督促和影響著對方的發(fā)展。雕塑攝影是一門不僅局限于雕塑或者攝影的藝術,更是二者的延伸與充實,是一種建立在媒介平臺之上的擬像的空間藝術。雕塑者要重視這個過程,更應該了解并介入這個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活動,讓攝影的語言方式更好地呈現雕塑作品的形與意,完成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1] 馬改戶,時宜.馬改戶、時宜雕塑作品集[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2.
[2] 韓禹鋒.城市雕塑藝術精神與創(chuàng)新理念[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22.
[3] 張鈞揮.攝影36技[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
[4] 顧錚.真實的背后沒有真實——世紀現代攝影實踐[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
[5] 劉立賓.廣告攝影技術教程[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95.
[6] 藺寶鋼.大型主題性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的當代意義——延安大型紅色主題雕塑
《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1936.1.13》創(chuàng)作記[J].雕塑.2015(05).
[7] 藺寶鋼.老子道天下 天下道老子——大型雕塑《老子》圣象創(chuàng)作記[J].雕塑.2012(06).
本文節(jié)選自《雕塑》雜志2024年第2期 [泛雕塑](更多詳情請關注《雕塑》雜志2024年第2期)